胶东在线4月17日讯(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叶杏国 杰守林)今年4月15日-21日是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,今年的主题为“科学抗癌,关爱生命”。在烟台市抗癌协会会长、烟台山医院副院长张恩宁看来,得益于癌症早期筛查的不断普及和先进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技术,近年来,癌症总体死亡率下降了25%。
“早期发现,早期进行规范治疗,是决定癌症治疗效果的关键。”张恩宁建议市民定期进行肿瘤筛查,出现症状及早就医,对于已确诊肿瘤的患者,不要谈癌色变,科学应对,特别是中晚期患者,要把肿瘤当做一种慢性病,消除恐惧,规范治疗,实现长期“带瘤生存”。
早期筛查可提高癌症的治愈率
“很多人谈癌色变,甚至有很多患者是被心理上的恐惧焦虑和对癌症的错误认识打垮的。”张恩宁的一句话,道出了当前不少癌症患者面对癌症的真实现状。
事实上,如今,肿瘤在临床上已不再像过去那样“凶险”和可怕,随着早期筛查的普及和综合治疗技术的进步,肿瘤的治愈率在上升,患者的生存时间在延长,生活质量也在提高。“过去30年来,有些肿瘤的治愈率甚至提高了近一倍。”张恩宁说。
早期筛查是提高肿瘤治愈率和生存期的关键。张恩宁建议35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乳腺b超检查,每1-2年进行乳腺钼钯检查,以早期发现乳腺癌。21岁到65岁的女性要做宫颈涂片和hpv检测。这两项筛查可以有效地发现宫颈癌早期病变,及时干预,阻断癌症的发展。
降低肺癌发生的最好方法是戒烟
作为发病率、死亡率最高的肿瘤,肺癌恶性程度高,我国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约为15.7%,而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达到95%。
“早期发现肺癌,争取尽快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关键。”张恩宁建议,有重度吸烟史、现在仍在吸烟或者是在过去15年内戒烟、55岁到80岁之间的高危人群,应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。
“最好的降低肺癌风险的方法是戒烟并且避免二手烟。”张恩宁强调,肺癌筛查绝对不能代替戒烟,“美国肺癌死亡率的下降跟60年代开始的控烟运动、公开场合全面禁烟、提高烟草税等努力密切相关。戒烟可以降低自己患癌、患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,也可避免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吸‘二手烟’。”
此外,对于近年来发生率上升呈年轻化趋势的结直肠癌,也应引起重视。
结直肠癌常规的筛查是肠镜,从50岁开始就应该进行肠镜筛查,不分男女。筛查对预防结肠癌至关重要,特别是自己或者直系亲属有过息肉或者是结肠癌、患有炎性肠道疾病、患有apc或者hnpcc综合症的人群在50岁之前就开始筛查。
中晚期癌症患者“带瘤生存”也可以过得很好
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,中晚期恶性肿瘤并且出现转移癌就等于收到了一份死亡判决书,甚至很多人在获知出现转移后放弃治疗、消极等待,结果导致疾病迅速进展。实际上,中晚期癌也并非不治之症,经过科学合理的治疗,患者也可以生活得很好,甚至可以达到长期“带瘤生存”。
张恩宁告诉记者, “带瘤生存”是当前中晚期癌症一种务实的治疗方法,将“带瘤生存”当成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药、糖尿病人长期服用降糖药一样去理解,消除病人的过度担心甚至是恐慌,更有利于治疗。
81岁的徐先生因出现小便淋漓不尽,伴有腰酸背痛,5年前来到烟台山医院就诊。通过检查,肿瘤指标psa显著升高,全身骨扫描显示多发骨异常,经进一步穿刺检查,确诊为前列腺癌。经医生和家属的耐心开导后,得知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是绝症,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,也可活得好、活得久,情绪恐慌的徐先生,内心又燃起了信心。 张恩宁为他制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,进行雄激素阻断疗法配合局部放疗,一个月以后生化指标下降,排尿也顺畅了,腰背痛症状也逐步消失,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。5年过去了,徐先生现在仍坚持服药,而且日常生活完全能够自理。
相关链接:
肿瘤的早期信号有:
1、肿块。身体任何部位如皮肤、颈部、乳房、腹部、骨骼等出现的肿块,皮肤颜色一般正常,一般不痛不痒。
2、黑痣或疣的突变。黑痣或疣突然增大,颜色加深,渗液、溃烂出血或变粗糙,局部瘙痒不适等。
3、溃疡久治不愈,包括胃溃疡。
4、呛咳、血痰,不明原因的咳嗽、痰中带血,经治疗不见好转或反复发作,可伴有轻微的胸痛。
5、进食不畅。吞咽时食道有异物感或阻塞感,或感到胸骨后闷痛,这些症状逐渐加重。
6、食欲减退。上腹不适,进食后上腹胀闷,或有不规则的疼痛。
7、大便带血,伴随大便习惯改变,或大便形状改变如变细、变形。
8、无痛血尿、排尿不畅。
9、鼻塞、鼻腔分泌物带血,有时可伴有头痛、耳鸣、听力减退。
10、白带增多,异常出血。
11、长期低烧,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,排除感染性疾病,且治疗无效的。
12、疲乏、消瘦。不明原因的疲乏及短期内体重下降明显。